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57篇
  免费   953篇
  国内免费   1195篇
林业   2092篇
农学   843篇
基础科学   924篇
  3497篇
综合类   6441篇
农作物   556篇
水产渔业   394篇
畜牧兽医   837篇
园艺   344篇
植物保护   877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290篇
  2022年   460篇
  2021年   489篇
  2020年   471篇
  2019年   561篇
  2018年   345篇
  2017年   626篇
  2016年   779篇
  2015年   648篇
  2014年   838篇
  2013年   944篇
  2012年   1256篇
  2011年   1246篇
  2010年   1033篇
  2009年   1012篇
  2008年   883篇
  2007年   944篇
  2006年   782篇
  2005年   595篇
  2004年   445篇
  2003年   341篇
  2002年   275篇
  2001年   250篇
  2000年   223篇
  1999年   143篇
  1998年   115篇
  1997年   115篇
  1996年   106篇
  1995年   109篇
  1994年   107篇
  1993年   94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5篇
  1977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水力侵蚀对砒砂岩区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侵蚀剧烈的砒砂岩区为研究对象,应用地统计学Kriging插值法准确描述水力侵蚀下土壤有机碳空间动态迁移过程来探究侵蚀与碳平衡的关系并为有效治理砒砂岩区坡面水土流失提供科学的参考。结果表明:(1)降雨前后各土层有机碳均随着土层增加而减少,表现为中等变异、空间自相关均为正相关且0—10 cm土层自相关性最大。降雨后0—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减少而20—40 cm土层增加,且各土层变异程度均较雨前减弱。(2)降雨前后土壤有机碳分别与高斯模型,球状模型较为拟合,且变程值均随土层增加而增大。降雨前后0—10 cm土层表现均为强烈空间相关性且雨后结构比增大,而10—40 cm均为中等相关性雨后结构比减小。(3)降雨后空间异质性减弱斑块面积变大,总体表现为同一土层坡上侵蚀坡下沉积,而不同土层下0—20 cm土层表现为侵蚀,20—40 cm土层表现为沉积。(4)降雨前后土壤有机碳均与黏粒呈现较显著正相关,其中降雨前0—10 cm土层有机碳与黏粒为极显著正相关,降雨后各土层相关性增强均为极显著正相关。但降雨前后土壤有机碳与粉粒相关性均较小且不显著,与砂粒则基本表现为负相关。  相似文献   
42.
气候变暖对我国乃至世界小麦育种和生产有很大影响。为了研究我国不同生态麦区小麦品种(系)农艺性状适应气候变化调控机理,本研究以黄淮冬麦区北片和南片及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20个当前大面积推的小麦品种、新审定品种和新选育品系为试验材料,在黄淮冬麦区北片河北省石家庄市种植,在返青期前对其抗旱抗冻性、根冠比和叶片干重与鲜重比进行调查;收获后对株高、穗长、穗下节间长、分蘖数、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单株生物量、单株粒重、经济系数等10个农艺性状进行了考种和相关、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麦区小麦品种(系)苗期的抗旱抗冻性为黄淮冬麦区北片黄淮冬麦区南片长江中下游冬麦区。三大生态麦区的单株粒重与分蘖数、穗粒数、单株生物量、经济系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黄淮冬麦区南片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呈显著和极显著的农艺性状相对较多,说明这两个生态麦区的品种有很大的相似性;但不同生态麦区其他农艺性状正负相关各有一定差异。在欧氏距离20处,20个小麦品种(系)被聚类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南片品种(系)(第Ⅰ类)及黄淮冬麦区北片品种(系)(第Ⅱ类)两个大的生态型;在欧氏距离6处,Ⅰ类又分为分别以‘百农207’‘济麦22’和‘西农979’为代表的3个亚类,Ⅱ类是以‘长旱58’为代表。产量、穗长、株高和经济系数4个主成分因子对10个农艺性状表现型变异累计贡献率为76.39%。‘济麦22’等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品种(系)综合得分在前20株中占95%。以上研究结果为小麦适应气候变暖育种和引种示范推广提供了重要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43.
为了探究微喷带管径、喷孔结构、工作压力以及喷射角度对单孔水量分布影响,以常用的机械打孔的Ф28,Ф32,Ф40和Ф50这4种微喷带为研究对象,通过调节微喷带的喷射角度和工作压力,研究微喷带正常运行时单孔喷水(其他孔进行遮挡,不混入测试单孔的水流中)特性,测定了不同工作压力条件下射程、湿润面积、干燥区宽度等参数.结果表明:喷水射程随喷射角度先增大再减小,射程最大值为30°~ 40°,随工作压力的增大而增大;湿润区宽度与喷射角度、工作压力均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射程与干燥区宽度随喷射角度的变化规律相同;湿润区面积的最大值出现在喷射角度为50°时.在实际运行中,建议微喷带喷射角度为30°~50°,并应根据干燥区与射程合理布置相邻微喷带的铺设间距.  相似文献   
44.
了解高寒地区燕麦人工草地在燕麦品种、施肥措施和混播水平下土壤碳氮储量潜力及垂直分布动态,为高寒地区燕麦人工草地建植提供理论依据。采用4个燕麦品种(A1:青燕1号,Avena sativa cv. Qingyan No.1;A2:林纳,A. sativa cv. Lena;A3:青海444,A. sativa cv. Qinghai 444;A4:青海甜燕麦,A. sativa cv. Qinghai)、4个施肥水平(B1:不施任何肥料,CK0;B2:尿素75kg/hm2+磷酸二铵150kg/hm2,IM;B3:有机肥1500 kg/hm2,OM;B4:尿素37.5 kg/hm2+磷酸二铵75 kg/hm2+有机肥750 kg/hm2,IM+OM)和4个箭筈豌豆混播水平(C1:0 kg/hm2;C2:45 kg/hm2;C3:60 kg/hm2;C4:75 kg/hm2)的三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设计[L16(45)],在燕麦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乳熟期和收获后期研究了3个因素对高寒区燕麦人工草地土壤C、N储量的影响极其垂直分布特征,为高寒区燕麦人工草地土壤固C、固N潜力评估提供理论依据。品种、施肥和混播均显著影响了燕麦人工草地土壤C、N储量。3个因素在作物生长期对土壤C储量的积累的影响大小表现为施肥>混播>品种,收获后期表现为混播>施肥>品种;各时期对土壤N储量的影响大小均表现为施肥>混播>品种。采用尿素37.5 kg/hm2+磷酸二铵75 kg/hm2+有机肥750 kg/hm2的施肥处理,混播75 kg/hm2箭筈豌豆建植的燕麦人工草地土壤C、N储量最高。施肥措施造成燕麦人工草地各时期不同土层间土壤C、N储量的差异。在3种措施影响下燕麦人工草地0~50cm土层土壤C、N储量潜力分别为176.78 t/hm2和11.78 t/hm2。土壤C、N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逐渐下降,0~20cm土层土壤C、N储量显著高于其它土层。  相似文献   
45.
为了更好地剖析青海湖南部大风日数的演变特征,笔者利用青海湖南部共和县气象局1961—2017 年的大风日数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K突变分析、滑动平均等方法,对大风日数的年代际、年际和季节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自1961 年以来该地大风日数随年份的延长呈显著减少趋势,每10 年减少2.0 天;(2)共和地区春、夏、秋、冬四季大风日数均呈现出减少趋势,大风日数的减少幅度大小依次是: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其中春季和夏季大风日数的减少趋势显著;(3)突变分析表明,春、夏、秋、冬四季大风日数未发生突变,年大风日数在1975 年发生了由多到少的突变。对于防灾减灾,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46.
为探索适宜江汉平原植棉区监利县旱地作物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开展了春玉米与短季棉套种模式示范试验。结果表明:春玉米与短季棉套种模式达到了玉米和棉花双丰收的高产效果,经济收益为33000元/hm^2左右,明显高于玉米和棉花的单作收益,是旱地作物结构调整的较好模式。  相似文献   
47.
Recruitment declines of walleye, Sander vitreus (Mitchill), observed in some northern Wisconsin lakes have resulted in management actions to evaluate and rehabilitate populations. An effective index for estimating relative abundance of yearling walleye is required. The objectives herein were : (a) to evalu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earling walleye electrofishing CPUE and density in northern Wisconsin lakes; (b) to test for the influence of lake‐specific factors on electrofishing catchability of yearling walleye; and (c) to develop an index whereby electrofishing CPUE can be used to quantify yearling walleye relative abundance. Yearling density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related to electrofishing CPUE on a long‐term dataset from Escanaba Lake as well as a dataset including several lakes combined. Electrofishing catchability of yearling walleye was negatively related to lake‐surface area but was not related to other lake‐specific variables. This index can provide an efficient method to continue monitoring natural recruitment and also to evaluate survival of stocked walleye.  相似文献   
48.
覆盖作物多样性对猕猴桃园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丹江口水源涵养区猕猴桃园为研究对象,运用Biolog微平板技术,研究不同种类覆盖作物处理(2、4、8种和清耕对照)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差异。结果表明,覆盖作物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的利用程度、功能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高于清耕对照。覆盖作物及清耕对照处理土壤微生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与土壤含水量、有机碳、pH、微生物量碳氮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与碳代谢图谱分析表明,猕猴桃园增加覆盖作物种类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且对D-甘露醇、L-精氨酸、L-天门冬酰胺、L-苯丙氨酸、γ-羟丁酸、α-丁酮酸、4-羟基苯甲酸、吐温40的利用能力显著高于清耕对照。此外,4种覆盖作物处理对猕猴桃园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优于2种和8种。研究表明,猕猴桃园增加覆盖作物多样性改变了土壤环境因子,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代谢活性和功能多样性。  相似文献   
49.
基于Landsat Vegetation Continuous Fields(LVCF)、MODIS Vegetation Continuous Fields(MVCF)和MODIS Land Cover(MODLC)等遥感产品和森林清查数据(NFI)检测2000-2015年黄土高原森林分布及变化。结果表明:1)2000-2015年黄土高原森林覆盖度升高,基于LVCF和MVCF的全区森林覆盖度均值分别由2000年的7.8%和9.6%增加到2015年的9.7%和13.2%。2)遥感产品估算的森林分布空间格局和面积差异较大,基于LVCF、MVCF和MODLC估算的黄土高原森林面积在2000年分别为726.6×104、604.7×104 hm2和325.1×104 hm2,2015年分别为926.2×104、998.3×104 hm2和400.1×104 hm2。3)遥感产品估算的省级尺度上森林面积与NFI的不一致性因省份和年份而异,LVCF与NFI一致性整体略优于MVCF,MODLC与NFI差异最大且估算的森林面积远低于LVCF、MVCF和NFI。4)遥感产品检测的陕西和山西2省的森林面积增加值与NFI一致性高于宁夏;基于遥感产品估算的宁夏森林面积及增加幅度均远低于NFI。  相似文献   
50.
本研究对2016年6月在天津大神堂3个礁区(2010年建成的鱼礁区;2012年建成的鱼礁区;2014年建成的鱼礁区)和对照区域采集的生物消费者及其食物源样品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通过IsoSource模型计算不同区域生物的食物网基础,并利用氮稳定同位素数据计算消费者的营养级。结果显示,根据δ13C值可以将其食物源分为浮游植物、悬浮颗粒有机物(POM)和沉积相颗粒有机物(SOM)三类;浮游植物对消费者的碳源贡献率(67.2%~81.5%)最大,是大神堂海域的生物食物网的基础。不同区域同一食物源的δ13C和δ15N值没有显著性差异;礁区内滤食性贝类毛蚶(Arca subcrenata)、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和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的δ13C值显著高于对照区,作为潜在碳源的浮游植物对其的贡献率显著增加。消费者的δ15N值则介于7.70‰~14.34‰之间,消费者的营养级介于2.0~3.95级之间。游泳生物食性生物的δ15N和营养级在礁区内有所提高,礁区建成的年份越长,其营养级与对照区域的差别越显著。稳定同位素研究表明,人工鱼礁建设可能导致鱼礁区内滤食性生物的食物来源组成改变,并提高游泳生物食性生物的营养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